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热敏灸理论】穴位热敏有哪些特征与规律?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1.09

以下内容摘自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的著作:《热敏灸实用读本》

 

三、穴位热敏有哪些特征与规律

()穴位发生热敏的特征

在疾病状态下,穴位发生热敏有以下特征,这是探查和判断热敏穴位的标志。

1.透热  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  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3.传热  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热敏穴位在艾热的刺激下,会产生以上6种灸感,只要出现以上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

()穴位发生热敏有以下规律

1.穴位热敏现象具有普遍性  通过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慢性盆腔炎、痛经、周围性面瘫等20种疾病以及健康人对照的穴位热敏普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疾病状态下,穴位热敏现象的出现率为70%,明显高于健康人1%。寒证、湿证、瘀证、虚证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穴位热敏出现率降为10%左右。表明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发生热敏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

2.穴位热敏部位具有动态性  以周围性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等7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69个热敏穴位与经穴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出现部位呈现出时变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动态的热敏穴位与部位固定的经穴重合率仅为48.76%,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34.75%。表明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仅可以经穴或压痛点为参照坐标系来粗定位,而准确定位必须以热敏灸感为标准。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背腧》所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3.穴位热敏分布具有证候相关性  我们的研究发现:穴位发生热敏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如周围性面瘫,热敏常发生在翳风穴;功能性便秘,热敏常发生在大肠;痛经,热敏常发生在关元;过敏性鼻炎,热敏常发生在上印堂。我们已经研究和初步认识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余种疾病穴位热敏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其分布规律与中医的证候高度相关。

4.艾灸热敏穴位发动经气感传具有高效性  通过对面瘫、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痛经和勃起功能障碍共14种病症,540例患者艾灸热敏穴位激发经气感传研究,结果表明,艾灸热敏穴位的经气感传出现率达940%,而悬灸非热敏穴位的经气感传出现率仅约23.5%,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表明悬灸热敏穴位能高效发动经气感传,是实现“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切入点。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