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古今运用针灸预防中风概述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7.09

(转载自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12 Vol 32 No 12012 10   32 卷 第 10 期)

 

古今运用针灸预防中风概述

王清伟1,韩为2

( 1.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 分析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中对于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未病、中风先兆以及针灸预防中风的情况,探讨针灸对中风的预防意义以及针灸预防中风的不足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 中风; 中风先兆; 针灸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5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5028( 2012) 10 1367 03

 

古代有关中风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有大厥,薄厥,偏枯等病名。中风又称脑卒中,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表现,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也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中风发病虽然比较急,但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多数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前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未病”状态。因此,及时观察中风的“未病”状态,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防止其进一步向疾病方向转化,是当前预防中风的首要任务,也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针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预防中风的方法之一,疗效独特,从古至今有很多记载关于针灸预防中风方面的文献。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对于中风病的治疗独具心得,他认为中风病首在预防,并总结了中风病的预防及保养经验 13 条[1]。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论述较多,如《素问·风论》提出: “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认为中风病是由“气虚血瘀”导致。中风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素体气血亏虚,再加上烦劳过度,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久之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故风、火、痰、瘀、毒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衰是中风病的病机之本,其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

 

2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均有深刻的描述,《素问·四气调神论》云: “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难经·七十七难》云: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前。”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3 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与中风关系密切,以眩晕、肢麻、语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风发生的高度危险性可通过中风先兆表现出来[2]。

中风先兆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曰: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肌肤不仁或但臂不用称之为“中经络”。宋代方勺在《泊宅篇》中曰: “凡人中风,悉归手足故也,而病势有轻有重,故病势轻者曰小中。”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记载“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首先提出了中风先兆的概念。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篇》云: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中风之疾也。”明代沈应炀在《明医选要济世方》中指出: “夫圣人治未病之病,知未来之疾,此其良法也。其中风者,必有先兆之症,觉大拇指、次拇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一、二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详细记载了中风未病以前之形状有 34 种。

 

4 古代针灸对中风的预防

 

针刺和艾灸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治疗疾病效果独特,二者结合相得益彰。《灵枢·官能》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提到: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名医选要济世奇方》载: “针能去气病之痛,灸能消血症之形,针有却病之力,灸有回生之效。”

《黄帝内经》认为防治微风针刺应“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太平圣惠方明堂》中记载: “黄帝问岐伯曰: 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 岐伯答曰: 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侯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曰: “穆大司农和伦,先是左手患木风,指不能伸屈,此半身不遂之兆也,召韩治,为用七针,指即伸缩无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的针灸预防中风的记载。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便有记载: “中风将至,病浅症轻,时发时止,若有若无,其因不明,此时若施以针灸,投以重剂,恐伤气血,又虑虚实之诫,误酿痼疾。”

 

5 针灸预防中风的现代研究

 

5 1 艾灸预防中风研究 华金双等[3]发现艾灸预处理后的大鼠脑水肿明显减轻,而且通过艾灸预处理能够较早的抑制脑水肿的进程,对减轻神经元损害具有重要作用。陈明人等[4]将 120 例中风先兆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采用共性干预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敏灸干预,两组治疗时间均为 0 5 a,结果发现热敏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1) 。说明热敏灸对中风先兆症具有明显缓解作用。邓柏颖等[5]将临床诊断为中风先兆的 15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00 例,给予化脓灸治疗 1 ; 对照组50 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配合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全血黏度、TCTGHDL 的调节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化脓灸对中风先兆有减轻症状的作用。

5 2 针刺预防中风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血液流变、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微循环状态等,说明针刺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郑谅等[6]认为针刺疗法可提高中风病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轻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达到预防和治疗中风的目的。韩雪梅等[7]认为针刺预处理可使脑缺血后梗死周边区 EPO 表达上调,证明针刺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保护机制。

郑淑云[8]将中风先兆患者分为治疗组 84 例采用针刺配合活血益气方配合西药治疗,1 个月为 1 个疗程; 对照组 72例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卢永屹[9]将中风先兆患者 10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3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传统的针刺,取穴: 百会、风池、气海、关元、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等,针刺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14 d 1 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 1% ,治愈率为 49 1% ,均优于对照组。刘征[10]通过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血海、阳陵泉、丰隆、三阴交等穴配合穴位敷贴足三里治疗中风先兆安全有效,总有效率 95 50% 。吴伟凡等[11]采用祛风醒脑法治疗中风先兆,发现针灸不仅可以治疗中风先兆、降低先兆出现后的中风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等实验室指标。章小平等[12]发现针刺能增加中风先兆证病人脑血流量,提高脑代谢率,改善脑功能有其显著的作用。魏媛媛等[13]观察到不同针刺刺激参数所产生的治疗效应不同,针刺能限制神经元细胞凋亡、保护脑组织、改善微循环。苏云海等[14]在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发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的病理基础,改善血液流变学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措施。

5 3 动物试验研究 姬广臣[15]通过电针足三里、曲池穴对正常狗脑血流量和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发现电针 1 min 和停针后 20 min30 min60 min90 min 脑血流量均显著增加。熊利泽等[16]在大鼠进行脑缺血造模之前,电针百会穴,连续5 d,实验结果提示,针刺预处理的方法可减少大脑的梗死面积并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从而预防中风。李军岩等[17]通过对大鼠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发现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皮质酮异常波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唐伟等[18]在针刺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结论是针刺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劳宁等[19]用不同频率的疏密波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在处理时间和电流强度相同条件下,不同频率的电针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大鼠产生脑缺血耐受。

 

6 不足和展望

 

现今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以预防为主,医学的重点将是“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正逐步成为医疗领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针灸预防中风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以上的论述看出,古今医家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预防中风病刻不容缓。如何更好的运用针灸对中风进行预防,成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①继承和发扬古代文献; ②针灸在预防中风方面功效独特,在临床应用中要配合其他方法,如药物、食疗、导引等综合治疗,要做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在临床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利用现代科技研究切实可行的针灸预防中风方案,为中风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相信针灸预防中风将以其独特的疗效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传乐,李志刚. 针灸学家陆瘦燕治疗中风病经验[ J]. 吉林中医药, 201030( 1) : 17

2] 赖学威.“解毒通络汤”治疗中风先兆证 30 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0941( 11) : 22

3] 华金双,孙忠人. 艾灸预处理抗脑水肿作用研究[ J]. 针灸临床杂志, 20106( 1) : 54 55

4] 陈明人,迟振海,张波,陈日新. 热敏灸干预中风先兆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江西中医药, 201142( 1) : 21 22

5] 邓柏颖,谢感共,罗敏然. 化脓灸对中风先兆及其全血黏度、血脂近期影响的观察[ J]. 中国针灸, 200323( 12) : 731 734

6] 郑谅,周莹. 针刺对中风血过氧化脂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J].新中医,200133( 6) : 42 43

7] 韩雪梅,常颖,赵晴,刘松岩. 针刺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耐受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诱导作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

( 7) : 1762 1764

8] 郑淑云. 针刺配合活血益气方治疗中风先兆 84 例[J]. 四川中医, 201129( 9) : 112 113

9] 卢永屹. 针刺干预中风先兆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827( 10) : 10 11

10] 刘征.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先兆 89 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1026( 8) : 22 23

11] 吴伟凡,赵玉驰,吴伟,高娟,梁大年,张松,张海涛,陈光华. 针刺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研究[ J]. 湖北中医杂志, 200628( 11) : 12 13

12] 章小平,林雪霞,黄凡. 针刺对中风先兆证的干预机制探讨[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042( 5) : 258 259

13] 魏媛媛,樊小农,王舒,石学敏. 刺激参数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J]. 针刺研究, 200833 ( 4) :287 288

14] 苏云海,麻红. 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 7) : 14 15

15] 姬广臣. 电针对狗脑血流量及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 针刺研究, 199616( 2) : 4

16] 熊利泽,路志红. 重复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急性短暂性脑缺血损伤[ 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22( 2) : 1 2

17] 李军岩,袁芳,陈泽斌.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10( 2) : 9 11

18] 唐伟,孙忠人,王卓尔,白鹰.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33( 5) : 627

19] 劳宁,熊利泽,路志红,刘艳红,巩固,雷毅. 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诱导脑缺血耐受程度的差异[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9( 9) : 116 117

( 编辑: 焦凡)

 

收稿日期: 2012 04 11

作者简介: 王清伟( 1977 ) ,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