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灸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6.12

(摘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灸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莫怀民 林锐辉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摘 要】目的:探讨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炙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桂枝汤加味并结合艾条温灸足三里穴;对照组30例口服氯雷他定片。4周后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8周后统计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四周随访,治疗组12例痊愈患者1例复发,对照组4例痊愈患者中有3例复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炙及氯雷他定片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比较好的疗效,但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炙比单用氯雷他定片在痊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

 

【关健词】桂枝汤加味;热敏炙;寒冷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22-012-2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一种类型,是一种顽固、易复发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寒冷性荨麻疹发病季节以冬季为多,其次是接触冷水,或者清晨气温较低的时候,风团明显加重、增多。临床表现:①皮损特点:风团常呈淡红色,以暴露部位为主,依次分布在颜面/耳廓/手背等处;如果用冷水冲洗13分钟后,手背皮肤迅速出现风团,保暖或者轻柔按摩则又自行缓解。②脉舌与体征:脉象以濡细弱多见,舌质淡红、台、苔薄或薄白为主;一般伴见面色白无华,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者食少,辩证为脾肺阳虚,风寒束表。依据此理论笔者自20091月以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炙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参考《临床皮肤病学》标准;年龄在1270岁之间;其他抗组胺药停药时间3天以上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

1.1.2 排除标准

已知对氯雷他定或该项试验其它成分过敏者;一些特殊工种的人如汽车司机,高空作业者;年龄在12以下,70岁以上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其他可能影响正确评估疗效的严重疾病者;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等患者;正在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者;其他类型荨麻疹患者;不合作者(指不按本治疗方案或中断本治疗方案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91月~2010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87±12.98)年,平均病程(1.70±2.59)年;治疗前平均症状、体征积分(10.50±1.61)。对照组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33±15.56),平均病程(1.73±2.05)年;治疗前平均症状、体征积分(10.50±1.7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选时一般资料和入选时病情基本匹配,具备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以桂枝汤为主方化裁:基本方由党参20克、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克、生姜三片为主药。寒重者加附子(先煎)5克;风重者加:防风10克、荆芥10克。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并结合艾条温灸足三里穴10分钟,左右足三里隔日交替,一日一次。对照组:氯雷他定片,10mg/d,晚饭后空腹服用。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第8周电话随访。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水肿程度、瘙痒程度和皮肤划痕征(按四级评分法):

1.4.1 瘙痒

无(0分);存在,但轻微对日常活动无影响(1分);中等,对日常活动和(或)睡眠有影响(2分);严重,明显影响日常活动和(或)睡眠(3分)。

1.4.2 风团数目(/每次)

无(0分),1101分),10302分),大于303分)。

1.4.3 最大风团直径(cm)

风团最大直径的测量:取一刻度尺,让患者指出近似值。00分),直径≤1.01分),1.0<直径≤3.02分),直径>3.03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00分),≤61

分),6122分),12243分)。

1.4.4 水肿程度

无(0分),轻微(1分),无紧张感,稍隆起皮面(1分),中度,轻度紧张感,稍隆起皮面(2分),重度,明显紧张感,明显隆起皮面(3分)。

1.4.5 皮肤划痕征阴性(0分),出现较慢(>3min),轻微隆起(1分),介于1分和3分之间(2分),迅速出现(1min),明显隆起(3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SSRI)SSRI=(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100%。(基于SSRI4项疗效评估)标准为:痒感消失,SSRI降低90%以上为基本痊愈;痒感明显减轻,SSRI降低60%90%为显效;痒感减轻,SSRI降低20%60%为有效;痒感同前或加剧,SSRI降低不足20%或继续加重为无效。

1.6 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所发生的任何反应,详细填写症状、采取措施及转归。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复发情况

疗程结束1月后对痊愈患者随访,了解复发情况。

1.8 统计方法

采用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各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分析见下表。

  1-1

 

1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SSR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比较好的疗效。治疗后两组PA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1-2

 

2示:两组痊愈率:χ2=5.455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显效率:χ2=0.6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χ2=2.09P0.05,两组间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停药4周后两组疗效分析

  1-3

 

对痊愈病例4周后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1(8.3%),对

照组复发3(75%),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法P0.05。两组

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

2.3 不良反应分析

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予检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治疗组1(3.33%)服药后出现恶心,缘于患者的个体因素,改为温服及少量多次服用,症状改善。对照组7(23.33%)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3(10%)、口干2例次(6.67%),恶心1例次(3.33%)、食欲不振1例次(3.33%)等,症状大多轻微,不需要停药。统计学分析:采用连续性校正后χ2=3.6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中医认为该病与素体脾肺阳气不足,肌肤腠理不密,卫气营气不固,风寒邪侵犯于皮肤郁于肌表而发病。治法以温阳散寒、调和营卫、驱风消疹为治则;本方以张仲景经方桂枝汤加党参、黄芪而成,桂枝汤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加以党参,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擅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全方共奏温补脾肺、益气固表、疏风散邪作用。寒重者加附子以温阳逐寒,风重者加防风、荆芥加强疏风散邪的作用。足三里为强壮要穴,结合艾灸提升阳气,正强邪退,则症状易失。二者配合,更符合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实际。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SSR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比较好的疗效。治疗后两组PA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χ2=5.455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愈显率:χ2=0.6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总有效率:χ2=2.09P0.05,两组间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通过观察表明桂枝汤加味配合热敏炙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且轻,安全性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莫怀民(1958—),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性皮肤病及性病。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