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服务热线:400-856-0586
(摘自 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年5月第32卷第5期 CJTCMP , May 2017, Vol . 32, No. 5 )
热敏灸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卫外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陈平1,2,颜纯钏3,王万春3,张艳晖2,陈章群4,王志强1,陈思婷1,吴事仁1
(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2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昌 330003;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4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卫外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卫外不固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联合自血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热敏灸每天1次,自血疗法每3天1次;对照组采用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每晚睡前1片。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82.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IgE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复发加重率比较,治疗组(30%)明显低于对照组(66.7%)(P<0.01)。结论:运用热敏灸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卫外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热敏灸;自血疗法;慢性荨麻疹;足三里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常伴有瘙痒,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r,CU)病程常超过6周,剧烈瘙痒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1]。西医大多予抗过敏等对症处理,但只能控制临床症状,近期疗效较好,停药后易反复。中医学认为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个体发病因人而异,治疗上需辨证论治。
热敏灸是选择具有热敏灸感的穴位作为悬灸部位[2]。穴位敏化状态说认为,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状态,处于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穴位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3]。热敏灸和传统灸的最大区别是热敏灸能充分激发患者机体本能,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优势。本研究通过热敏灸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卫外不固型CU,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年龄在18-65岁间,符合CU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卫外不固型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临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突然发作,剧烈瘙痒,表现为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发无定处的风团损害, 24h内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此消彼起,此起彼消,反复发作,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6周及 以上。
2.2 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5](第3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根据风团、红斑、伴随症状及舌脉等情况,中医辨证为卫外不固型的患者。具体表现有:皮疹多为针尖至蚕豆大小,发作不休,剧烈瘙痒,汗出着风时加重,或表虚畏风后则复发,常伴自汗出、恶风,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
3.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CU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愿意接受该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配合观察。
4.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特殊职业如高空作业者,对本药过敏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精神病、肿瘤疾病等;曾在7d内口服过其他抗过敏药,或1个月内服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对穴注针恐惧,易发生晕针反应者;知情后不能完成系统治疗者。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先热敏灸治疗,再足三里穴位自血治疗。
热敏灸操作方法:①操作环境:治疗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控制在24-30℃;②体位: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腹部;③探查工具:2.2cm×160cm艾条,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产;④探查方法:让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点燃2根热敏灸艾条,在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属胃经)、神阙穴(肚脐正中,属任脉)、气海穴(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穴(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探查,距离皮肤30-50mm施灸,嘱患者和缓呼吸、放松心情、意守施灸点,采用温和灸、回旋灸、循经往返、雀啄灸等手法,激发热敏腧穴经气感传,至患者感受到热敏腧穴发生透热感或传热。整个过程医生把控患者皮肤温度(以被施灸者感温热但没有灼烧感为度),并及时除去艾灰,以防烫伤。每次施灸45min,每天1次。以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自血穴位注射操作方法:选穴:双侧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首先消毒所选中的穴位,然后用5mL注射器抽取患者的肘静脉血4mL,每穴注射2mL,出针后用无菌棉签稍用力按压,直至无血液渗出。自血穴注每3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5.2 对照组 采用单纯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规格:8.8mg×6片/盒),每晚睡前8.8mg,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6. 疗效观察指标
6.1 主症分级评分标准 参照Mona Al-Ahmad[7]和EAACI/GA2LEN/EDF/WHO(2009版)荨麻疹指南[8]。见表1。
6.2 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表1中5个项目按4级评分法并相加为总积分,其中根据总积分的情况,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度3级,其中轻度(0-5分),中度(6-10分),重度(11-15分)。根据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评价疗效,即疗效指数(SSRI),计算方式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S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60%≤疗效指数< 90%;有效:3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30%。
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总病例数×100%。
6.3 血清中总IgE检测 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抽取静脉血2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总IgE 水平。
6.4 复发加重率统计 对痊愈和显效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1个月。复发加重率=(复发例数+加重例数)/随访例数。
7. 统计学方法 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为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数据均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症状总积分比较 见表2。经t检验,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症状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显著降低(P<0.05)。
2. 愈显率比较 见表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为100%,对照组愈显率为82.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3. 血清总IgE比较 见表4。经t检验,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总体疗效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4. 复发及加重情况比较 见表5。治疗组复发加重率为30%,对照组复发加重率为66.7%,治疗组复发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讨论
CU属中医“瘾疹”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久病气血亏虚,风邪外袭,郁于皮肤腠理间,邪正相搏而发为本病。所谓“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古代医家认为气血虚为其发病的重要内因,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易侵,宜补气固表为主。瘾疹的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为治则。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均具有健脾和胃、疏风通络、调和气血之功,从而提高免疫力。神阙、气海、关元穴均属于任脉穴,任脉与冲脉交会于脐,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气血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因此五脏六腑都受二者的气血濡养。《难经》有云:“脐下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神阙、气海、关元穴具有调理
脏腑、扶正祛邪、疏风通络、益气固表的作用。因此在其上施以热敏灸疗法,既补后天之本,又调先天之根。
现代医学认为CU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总IgE是反映体内变态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张玲等[9]认为在穴位上针刺能有效抑制总IgE的B细胞的功能,从而使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显著降低,抑制细胞递质的释放,使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变态反应,明显改善CU患者的各项症状。本研究也发现,经治疗后,两组CU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自血疗法为一种脱敏疗法,可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降低人体敏感性、调理机体内环境、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方法。据文献报道,自血疗法治疗以1周2-3次居多。而《针灸学》[10]记载:同一穴位两次注射一般隔1-3d。综合分析后,本研究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时间为每3天1次。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研究表明,足三里穴位的肌肉组织由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构成。毛细血管壁具有多孔的类脂质膜的特性,注射物透过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生物膜。足三里注射的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更快速运到体内,因此能更快、更好激发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11]。将自血疗法与穴位注射疗法结合起来,即将中医的放血疗法、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疗法三者融于一体,针刺可调节阴阳、调整脏腑、疏通经络;放血疗法可祛瘀生新。此外,自身的血液可非特异性的刺激人体,可调节和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血液注入穴位后,血液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激素、抗体和酶类在体内缓慢吸收,经过经络的作用,对人体起非特异性的刺激作用,引发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和不发热的蛋白
应激作用,进而调节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使免疫应答,促进细胞吞噬作用及抗体的产生,以抵御外来过敏原的干扰,使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从而增强体内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代谢,使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提高皮肤的脱敏性及对病邪的耐受性,恢复皮肤的正常功能[12]。自血穴位注射提高和改进了传统的穴位治病,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调节气血阴阳平衡,稳定内环境,达到使风团消,疾病除的目的[13]。因此,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U的疗效是确切的,本研究结果也在此验证了此法的有效。
热敏灸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创一种全新的艾灸方法,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其对临床很多疾病疗效显著。热敏灸疗法的治病机制是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从而达到气至病所,进而调理脏腑、经络气血,以提高临床疗效。热敏化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产生传热、透热、扩热、非热觉感等临床现象[3]。邹国明[14]发现:热敏灸疗法能明显提高CU(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邱桂荣等[15]认为:热敏灸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CU,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疗效更强、作用更持久。热敏灸治疗CU的机制,是通过激发经络感传,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病灶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达到补益气血、祛风固表的功效,从而提高CU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将热敏灸和自血穴位注射疗法联合治CU(卫外不固型)结果显示,将CU患者症状总积分、总体疗效、血清总IgE水平测定的进行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疾病的复发加重率上,治疗组的复发加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热敏灸联合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U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且复发加重率低。其治疗疾病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总IgE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力、稳定和保护靶细胞膜、对抗过敏介质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有关。CU病情缠绵,患者往往需长期服药。热敏灸联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CU优势明显,可使久病过程中免疫功能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提高,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法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邵成明,石兴全,王德明,等.慢性荨麻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调查发现.湖南中医杂志,2006,22(7):33-34
[2] 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6-59
[3] 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岐伯归来:腧穴敏化状态说.中国针灸, 2011,31(2):134-136
[4] 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21
[5] 陈达灿,范瑞强.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4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148
[7] Mona Al-Ahmad.Omalizumab therapy in three patients with chronic aufoimmune urticaria.Ann Saudi Med,2010,30(6): 478-481
[8] 赖维,谢小元,龚子鉴,等.荨麻疹:欧洲2009年指南和2006年指南的比较.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17(3):176-177
[9] 张玲,黄丽萍,唐春蕾.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其对组胺和总Ig E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51-252
[10]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新世纪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83
[11] 王树玉.应用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3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28(4):51-52
[12] 王乖娟,荆鲁华,刘卫兵.依巴斯汀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27):3299-3300
[13] 张晓菊,王军,李晓红.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U 6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3,11(7):159
[14] 邹国明.热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CU作用机理探讨.江西中医药, 2012,7(43):51-52
[15] 邱桂荣,李轲,王军雄,等.热敏点灸疗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CU的临床观察及对ECP的影响.光明中医,2014,29(2):
318-319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28日)
通讯作者:王万春,南昌市八一大道445号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一科,邮编:330006,电话:0791-86362691
E-mail:12105695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