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服务热线:400-856-0586
(摘自 江西中医药 2012年7月第7期总43卷第355期,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基金项目:2011 年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1B003)
热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作用机理探讨*
★ 邹国明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6)
摘要: 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对本病很早就有了认识,并提出了治则和方药。本文通过对腧穴热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病例收集,分析、总结腧穴热敏灸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及方法。
关键词: 热敏灸;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机理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皮肤、粘膜反复出现瘙痒性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该病归属中医学“瘾疹”范畴,临床表现迁延顽固,风团时多时少,瘙痒时轻时重。较多的瘾疹患者找不到明确的过敏原及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皮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畾。”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风毒脚气》曰:“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说明机体正气虚弱,风寒风热之邪搏于肌肤,可发生本病。此外,过食腥荤发物,机体素有蕴热等,皆可化热动风;七情内伤,冲任不调,气血虚弱,又可发生血虚生风,气虚易感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病因复杂,约 3/4 的患者不能找到病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中药物、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昆虫叮咬、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内科疾病、遗传因素均可以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1)与免疫有关的荨麻疹主要是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其抗体通常是 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当再次接触抗原后便在这些细胞表面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有组胺及其他药理活性物质自肥大细胞释出而形成风团。输血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IgE 不参与,为 IgG 或 IgM 与抗原在红细胞上起反应。血清病型荨麻疹则可能为第Ⅲ型变态反应主要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导致。(2)非免疫机理的荨麻疹中如前述某些药物能降低肥大细胞cAMP而引起组胺释放。某些物质亦可由非免疫方式活化补体而引起组胺释放。除组胺及补体外,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如激肽、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纤维蛋白溶酶、5-羟色胺也在某些荨麻疹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3)其他影响因素如饮酒、发热、受冷、运动、情绪紧张也能加剧荨麻疹的形成,这是由于上述因素直接作用于小血管喝通过内源性激素的改变而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所致。月经前和绝经后荨麻疹的加剧,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
从目前情况看,西医在治疗本病方面一般就是应用抗组胺药物,或加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只能临时控制症状,不能控制复发,并且有一系列的副作用。
腧穴热敏化灸疗法是我院首创的全新艾灸疗法,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此项疗法对于临床多种疾病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传统认为艾灸疗法是通过腧穴传热以借外来之火资助内生之火--阳气,以温经通络、祛风解表、活血通阳等。而采用艾灸体表“热敏化穴”的热敏灸法,不仅是简单的传热温通机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调理脏腑经络气血以提高临床疗效。腧穴热敏化现象主要包括: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或产生其他非热感觉等。以上前6种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而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区,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针灸疗法。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循经感传,出现率达 95%。表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热症灸治的机理,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学入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陈实功《外科正宗》曰:“艾火拔引郁毒,通透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这就说明,灸能启郁闭,通瘀滞,引热外出,泻热解毒。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灸法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笔者在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发现了患者普遍存在腧穴热敏化现象,腧穴热敏灸,选择充分暴露皮损部位的体位,用我院研制的瘀症艾条点燃后,在患者的病灶局部或慢性荨麻疹热敏化腧穴常见部位,如肺俞穴、至阳、神阙、曲池、血海、三阴交等区域,热敏悬灸关元能温补元气、调补阴阳;肺俞能疏风散寒、宣利肺气;至阳能温督通阳、固卫实表;曲池能解表、祛风、退热;血海能养血活血、祛瘀;三阴交能调血、补脾、养阴。众穴合灸,补益气血、祛风止痒。具体操作方法为距离皮肤 3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热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性感传,即腧穴热敏化现象(如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及产生非热觉)时,此穴即为热敏化穴,然后在热敏化穴进行艾条悬灸,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施灸剂量为热敏化灸性感传现象消失,则为完成一次灸疗的时间,1次/天。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腧穴热敏灸疗法能明显提高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腧穴热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机理,是通过激发经络感传活动来改善患者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同时改善病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改善内环境,达到祛风解表,活血通阳的功效,从而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本方法方便易行,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且费用低廉,有极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收稿日期:2012-04-06责任编辑:王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