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热敏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20 例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7.16

(摘自江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 0 1 4 6 月 第 2 6 卷 第 3 期)

热敏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20 *

付勇1周娟娟2陈日新1** 黄河2芦薇3吴娟妹3梁晓婷3( 1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1 级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 3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2 级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 目的: 比较热敏腧穴穴位敷贴与传统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40 例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穴位敷贴试验组( 以下简称试验组) 和传统腧穴敷贴对照组( 以下简称对照组) 20 例,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治疗,敷药时间为 4h1 /10d3 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于治疗前与治疗后 3 个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 85% ,对照组有效率为 55%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患者热敏腧穴穴位敷贴疗法优于常规腧穴穴位敷贴疗法。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热敏腧穴; 穴位敷贴

中图分类号: 256 12 文献标识码: B

  4-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疗效,但费用高、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药物耐受性,且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且价廉、副作用少,因此在临床实践上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兴起的热敏灸疗法,因其显著的临床有效性得到研究者的亲睐,我们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存在热敏腧穴,并发现在热敏腧穴穴位上进行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腧穴穴位敷贴,热敏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疗效肯定,但至今未进行任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因此,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热敏腧穴与传统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的临床疗效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40 例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患者均来自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分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将 40 例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敷贴试验组( 以下简称试验组) 和传统腧穴敷贴对照组 ( 以下简称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 20 例,其中男 13 例、女 7 例,年龄21 64 岁,平 均 ( 44 12 ± 13 42 ) 岁,病 程 平 均( 12. 00 ± 3 20) ; 对照组患者 20 例,其中男 11 例、女 9 例,年龄 20 65 岁,平均( 43 62 ± 13 27) 岁,病程平均( 13 20 ± 4. 32) 月。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1]中关于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的诊断标准。

1 3 纳入标准 (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选取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患者; ( 2) 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均能探查出 3 个以上热敏腧穴; ( 3) 年龄在 18 65 岁之间; ( 4) 神志正常,自愿受试,行为配合,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灸感者。

1 4 排除标准 ( 1) 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探查出热敏腧穴 < 3 ; ( 2) 年龄在 18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 ( 3) 可造成气喘或呼吸困难的其它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纤维化、肺结核、肺脓疡等; ( 4)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者; ( 5)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 6) 查找部位皮肤缺损、溃疡等不适宜施行穴位敷贴者。

1 5 治疗方法

1 5 1 治疗组 a. 热敏腧穴探查[2: 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 20℃ ~ 25℃,患者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采用特制精艾绒艾条( 规格22 mm × 120 mm,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产,材料为二级精艾绒)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两外侧线以内,肺俞穴和膈俞穴两水平线之间的区域,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 3 cm 左右高度手持调控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 艾热从施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 、扩热( 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传热( 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 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现象,该探查穴区为热敏腧穴。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腧穴被探查出。

b. 热敏腧穴穴位敷贴 : 将白芥子 30g、延胡索15g、细辛 10g、白附子 10g、法半夏 10g、甘遂 5g、麻黄 10g、冰片 3g 共研成细末,用老姜汁调成糊状,选取 3 个热敏腧穴进行穴位敷贴,于夏季三伏天行敷贴治疗,敷药时间 4h1 /10d3 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

1 5 2 对照组 穴位敷贴中药同上,常规选取肺俞、定喘、膏肓穴进行穴位敷贴( 避开热敏穴) ,于夏季三伏天行敷贴治疗,敷药时间 4h1 /10d3 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

1 6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 3 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1]有关内容。

控制( 符合全部) : 无白天症状( 或≤2 /) ,无活动受限、夜间症状/憋醒,不需要缓解性药物( 或≤2 /) ,肺功能或≥正常预计值/本人最佳值 80% ,无急性发作;部分控制( 任何一周有 1 2 项指标) : 有白天症状 > 2 /周,有活动受限、夜间症状/憋醒,需要缓解性药物 > 2 /周,肺功能 < 正常预计值( 或本人最佳值) 80% ,急性发作≥每年 1 ;未控制( 任何一周内) : 有白天症状、活动受限、夜间症状/憋醒、需要缓解性药物、肺功能,任何一周有部分控制的 3 个或更多的特征,急性发作任何一周有 1 次。

1 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 2检验。以 P 0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4-2

 

从表 1 可以看出: 治疗结束后 3 个月,试验组有效率为 85% ,对照组有效率为 55%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表明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热敏腧穴穴位敷贴优于常规腧穴穴位敷贴。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等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 哮证" 范畴,因痰饮内伏、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刺激、体虚劳倦致痰气博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哮喘。穴位敷贴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借助穴位刺激、药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刺激机体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宣肺化痰,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目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3

4],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明显,具有操作方便、痛苦小、效佳之特点。

现代腧穴学研究已经发现[5 7: 腧穴具有敏化特征,具有反映疾病与治疗疾病两大重要功能作用,敏化态腧穴对外界适宜刺激呈现特异性" 小刺激大反应" ,可以更好地调动人体内源性调节机能,更为有效地治疗疾病。我们在临床研究发现,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2]。中药穴位敷帖与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均疗效显著,本次研究拟将

中药穴位敷贴与热敏腧穴相结合,观察热敏腧穴穴位敷贴与传统腧穴穴位敷贴的区别,为热敏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临床依据。

本临床研究可以看出: 治疗结束后 3 个月,试验组有效率为 85% ,对照组有效率为 55%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表明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热敏腧穴穴位敷贴优于传统腧穴穴位敷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热敏腧穴因其敏化特异性,具有反应与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对热敏腧穴施与适宜刺激更能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的目的,热敏腧穴穴位敷贴较传统腧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J/CD]. 中华哮喘杂志 :电子版,20082( 1) : 3 13

2]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1 2246 50

3]张瑾,于素霞,顾怡中. 冬病夏治防治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 4) : 294 297

4]殷莉波. 消喘膏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 52 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0928( 3) : 174 175

5]陈日新,康明非. 《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22( 3) : 36 38

6]荣培晶,张建梁,张世平等. 内脏痛与体表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420( 3) : 363 366

7]陈日新,康明非等.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J].针刺研究,201035( 4) : 311 314

( 收稿日期: 2014-03-05) 责任编辑: 王河宝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