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腧穴热敏灸与西药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疗效对照观察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7.17

(摘自 中国针灸 201011月第30卷第11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Nov.2010, Vol. 30 No. 11,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编号:0255-2930(2010)11-0886-05

中图分类号:R 246. 1  文献标志码:A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 BAI 12 B 04-2

第一作者:梁超(1984-),,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防治脑病的研究。E-mail:ivy  star@sina.com

 

 

腧穴热敏灸与西药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疗效对照观察

梁 超1 张唐法2 杨 坤1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430065; 2.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摘 要]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更好的方法。方法:36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17)和西药组(19)。热敏灸组选取肺俞与膈俞两穴之间的热敏穴,采用腧穴热敏灸治疗;西药组采用舒利迭吸入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通气功能检查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8. 2%(15/17),明显优于西药组的47. 4%(9/19)(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改善更加显著(P< 0. 05)。结论:对于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腧穴热敏灸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肺通气功能,是一种较舒利迭吸入剂治疗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慢性;热敏穴;艾灸;随机对照试验

 1-1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常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性、可逆性气流阻塞,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征,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近年研究[1-3]表明,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各年龄层的人群均受到该病的困扰。我国成人发病率为0. 7% 1. 5%,儿童为0. 7% 2. 03%。笔者于20092- 2009

11月用腧穴热敏灸对17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

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36例观察病例均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门诊和病房,按就诊先后顺序,录入临床研究中央随机系统,分为热敏灸组17例、西药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1. 2 诊断标准

2008320日最新修订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4]为标准: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 200 mL],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 20%。以上符合1~ 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⑥经上述确诊后属于慢性持续期的哮喘患者。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属于轻度持续或中度持续的哮喘患者。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②哮喘分期属慢性持续期且病情严重程度属23;③背侧足太阳膀胱经两外侧线以内,肺俞穴和膈俞穴两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出现穴位热敏;④年龄18 65;⑤患者神志正常,能正确表达灸感,行为配合;⑥自愿受试,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4 排除标准

①可造成气喘或呼吸困难的其他疾病患者如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纤维化、肺结核、肺脓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严重疾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激素依赖型患者,或入选前4周内,使用过全身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⑤对艾烟不耐受者。

2 治疗方法

2. 1 热敏灸组

取穴:肺俞和膈俞两穴水平线之间区域内的热敏化腧穴。

工具:2支特制精艾绒艾条,直径22 mm、长120 mm,江西省中医院生产,材料为二级精艾绒。

方法:①探查热敏化腧穴:手持调控点燃的艾条,在背侧足太阳膀胱经两外侧线以内,肺俞穴和膈俞穴两水平线之间的区域,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3 cm左右高度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艾热从施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局部不()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化现象,该探查穴点为热敏化腧穴。②对已探查出的热敏穴逐个悬灸,并每隔2 min掸灰(时间不超过10 s),调整艾条与皮肤距离,保持足够热度,在此穴灸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第1周每日1,从第2周后为隔日1,共治疗3个月。

2. 2 西药组

采用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μg/250μg,进口药品注册证H20040310,产品批号R335587),每日2,每次1吸。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 1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初诊、治疗3个月后各进行一次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通气功能检查,通过对比以上2项观察值来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临床症状评分:以《全球哮喘防治战略》(GINA)“中国际哮喘控制测试表”(Asthma Con-trol Test,ACT)[5]为标准:①在过去4周内,在工作、学习或家中,有多少时候哮喘妨碍你进行日常活动?所有时间:1;大多数时候:2;有些时候:3;很少时候:4;没有:5分。②在过去4周内,你有多少次呼吸困难?每天不止1:1;每天1:2;每周3 6:3;每周1~2次:4分;完全没有:5分。③在过去4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你有多少次在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每周4晚或更多:1分;每周2~ 3晚:2分;每周1次:3分;4周内1~ 2次:4分;没有:5分。④在过去4周内,你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治疗(如沙丁胺醇)?每天3次以上:1分;每天1~ 2次:2分;每周2~ 3次:3分;每周1次或更少:4分;没有:5分。得分25分为完全控制,20~ 24分为良好控制,低于20分为未控制。

    (2)肺功能测定:患者端坐于安静环境中,夹上鼻夹不能漏气、咳嗽,学会完全用嘴呼吸,先慢慢将肺内的气体全部呼出(呼至残气位),然后以最快速度最大用力深吸气(吸至肺总量位),最后以最快速度最大用力深呼气(呼至残气位)。采用美国伟亚(Vmax-Encore)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肺功能仪(VMAX22 D1)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

3. 2 疗效评定标准

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4]的有关内容为标准,控制(符合全部):无白天症状> 2/,无活动受限、夜间憋醒,需要缓解性药物≤ 2/,肺功能(PEFFEV1)正常,无急性发作;部分控制(任何一周有任何1项指标):有白天症状> 2/,有活动受限、夜间憋醒,需要缓解性药物>2/,肺功能(PEFFEV1)< 80%预计值或个人最好值,无急性发作;未控制:有白天症状、活动受限、夜间醒,需要缓解性药物,肺功能(PEFFEV1)任何一周有部分控制的3个或更多的特征,急性发作任何一周有1次。

3.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 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1-3

 

由表2可见,热敏灸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t日常活动= 7. 212,t呼吸困难= 3. 561, t憋醒= 2. 884,t急救药= 7. 681,P< 0. 05),说明患者经热敏灸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西药组治疗后妨碍日常活动评分和呼吸困难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日常活动= 4. 021,t呼吸困难= 2. 071,P< 0. 05),而憋醒和用急救药的评分无明显改变(P> 0. 05),说明患者经西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有部分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妨碍日常活动、呼吸困难、憋醒和用急救药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热敏灸组优于西药组,且热敏灸组在完成1个疗程热敏灸后对急救用药的使用率为0,说明热敏灸治疗效果优于西药舒利迭治疗。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比较(见表3)

 1-4

 

由表3可见,热敏灸组治疗后患者肺功能较前有所提高,FEV1PEF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EV1= 1. 703,tPEF= 4. 655,P< 0. 05);西药组治疗后肺功能PEF值亦有所提高(t= 2. 512,P< 0. 05)。两组治疗后PE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说明热敏灸组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方面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

(3)两组患者哮喘控制率比较(见表4)

 1-5

 

由表4可见,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8. 2%,西药组为47. 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 07,P< 0. 05),表明热敏灸组对慢性持续期哮喘的控制率明显优于西药组。

4 讨论

2008年《全球哮喘防治战略》(GINA)[6]报告,全世界当前约有3亿哮喘病人。西欧在过去10年中,哮喘患病率增加了1,全世界由哮喘所致的死亡总数已经达到每年18万人。根据估计,2025,哮喘病例可能还要增加1. 0 1. 5亿例。哮喘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根据哮喘的发病机制,其药物治疗可分为抗炎作用和缓解症状两大类。近5年来,在哮喘治疗领域进行了数项重要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如皮质类固醇疗法(formoterol and corticosteroid establishing therapy)等。在这些研究[7],采用吸入皮质激素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为主的联合治疗模式取得了相当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联合治疗模式也被誉为哮喘治疗的里程碑和未来15年哮喘治疗的主流。2004年完成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GOAL证实,氟替卡松加沙美特罗(Seretide,舒利迭)通过准纳器治疗被提倡为支气管哮喘的首要治疗方法[8]。但随着近些年国内外临床应用[9]表明,吸入性给药方法虽然避免了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口咽部的不良反应,且体弱及肺功能很差的患者很难将药吸至下呼吸道,故直接影响疗效。而且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短效抗炎药物需要长期应用,存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骨质沉积等不良反应及激素抵抗等。目前哮喘尚缺乏一种长效且特异的治疗,而长期的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带来不少社会问题。

哮喘属中医学“哮证”范畴,为痰伏于肺而引发。引发哮喘的病因很多,最重要的不外乎外感风寒之邪、情志失调、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每当外因触引内伏之痰饮,痰随气升,气与痰结,壅塞气道,肺气上逆而发生哮喘。本病初在肺,若反复发作,久病则致心肺肾俱虚,病理性质则多寒多虚。《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是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据大量研究[10-13]表明, 艾灸可以温经通络、益气固表,通过刺激体表经络而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相调节作用,不仅降低患者气道阻力,增加肺有效容积,改善肺组织顺应性,还能够通过改善哮喘患者各项免疫指标,调节紊乱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患者的免疫系统恢复稳态,进而抑制或消除呼吸道的炎性反应,减轻哮喘发生时的呼吸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可通过调节机体各种炎性介质的产生,抑制哮喘患者的炎性反应。与吸入性药物治疗相比,其不良反应和给身体其他部位带来的不适感相对少得多。本研究所选用肺俞、膈俞之间的背俞穴区域相应热敏穴,能够调理阳气,益肺平喘,而且选穴方法统一,同时在热敏穴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易保证临床疗效。

人体经气运行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针灸治疗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激活人体经气的运行———得气,同理提高灸效的关键因素是经气的激发与传导,即“灸之要,气至而有效”[14-16]。本研究中利用热敏穴治疗就是在温通经络的基础上激发经气直达病所,急则缓解气道痉挛,宣肺理气,久治则纳气平喘化痰,调补阴阳,不仅能够较好地控制慢性持续期哮喘的发作,而且改善临床症状的幅度远超过西药吸入治疗,特别是在防治夜间憋闷和缓解期的急性发作两方面,急救药物的使用率为零;同时对FEV1PEF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受试患者的肺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结果明确证实了艾灸治疗慢性持续性哮喘的关键是选择热敏化的腧穴为艾灸的施灸部位,艾灸热敏化腧穴易激发经脉感传,气至病所。

综上,腧穴热敏灸是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的有效方法,能控制哮喘慢性缓解期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临床症状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痛苦,而且对热敏灸治疗疾病的优化研究方面提供了客观临床参考依据,同时充分展示了灸疗学的特色与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温明春,魏春华.我国哮喘治疗现状与对策浅析[ D].杭州: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2] 张晓岩,林江涛.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及发病危险因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7):538.

[3] Pesek R D, Vargas P A, Halterman J S,et al. A comparison of asthma prevalence and morbidit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chool children in Arkansas[ 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0,104(2):125- 131.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J].中华哮喘杂志,2008,2(1):2.

[5] Thomas M, Kay S, Pike J,et al.The Asthma Control Test(ACT)as a predictor of GINA guideline-defined asthma control:analysis of a multi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J]. Prim Care Respir J,2009,18(1):41- 49.

[6] Bateman E D, Hurd S S, Barnes P J, 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 Respir J,2008,31(1):143- 178.

[7] Houghton C M, Lawson N, Borrill Z L,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salmeterol/fluticasone propionate with fluticasone propionate on airway physiology in adults with mild persistent asthma[J].Respir Res,2007(8):52.

[8] Dahl R, Chuchalin A,Gor D, et al.EXCEL: a ran-domised trial comparing salmeterol/fluticasone propionate and formoterol/budesonide combinations in adults with persistent asthma[J].Respir Med,2006,100(7):1152- 1162.

[9] McKeage K, Keam S J.Salmeterol/fluticasone propionate: a review of its use in asthma[ J].Drugs,2009,69(13):1799- 1828.

[10] 赵琛,张卫,朱慧华.艾灸治疗哮喘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3):213-214.

[11] 吴玲,杨学珍,牛俊明.针灸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4):8- 9.

[12] 乔赟,易蔚.灸法防治哮喘的研究进展[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3):74- 75.

[13] 洪旭初,王素花,徐顺贵.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评价与机制探讨[ 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6):48- 50.

[14]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J].中医杂志,2006,47(12):905- 906.

[15]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J].中国针灸,2007,27(3):201- 202.

[16]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J].中国针灸,2008,28(1):44- 46.

(收稿日期:2010-01-16,杨立丽发稿)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