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60例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4.13

(摘自 陕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6 11 月第 39 卷第 6 期,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 60 例

赵秀丽1袁海光2* 1

( 1. 长武县中医医院,陕西 长武 713600; 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 : 目的 观察推拿配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 120 例偏头痛按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结合热敏灸组( 治疗组) 和推拿组( 对照组) 每组各 60 例,每日治疗 1 次,共治疗 20日。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 95 00% 73 33% 。两组间总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 P 0 01) 。结论 推拿配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有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 推拿; 热敏灸; 偏头痛;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741 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6 1340( 2016) 06 0102 03

DOI: 10 13424 / j cnki jsctcm 2016 06 035

 

偏头痛,临床表现为头部一侧或双侧搏动性,放射性或钻痛性疼痛,并伴恶心、呕吐、怕光、精神不振、肢体无力、疲乏等症状。笔者近年来运用推拿手法结合热敏灸操作治疗偏头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120 例患者全部为我院 2015 2月 ~ 2015 12 月之间我院针灸科门诊按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60 例,其中治疗组男女比例为 21:39,年龄范围为 21 61 岁,年龄平均约为 35 4 岁,病程最短 3 个月,最长 15 年,平均 6 2 ; 对照组男性 19 例,女性 41 例,年龄 18 54 岁之间,平均年龄 35 8 岁,病程最短 1 个月,最长 20 年,平均5 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试验基数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参考 2004 年第 2 版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和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如下标准: ①头痛常为单侧或双侧出现,具有搏动性或交替性的中重度刺痛、跳痛、胀痛、昏痛等; ②持续时间为 4 72 小时; ③偏头疼发作时可伴随有恶心或 ( ) 呕吐,畏声、怕光等症状; ④发作前常出现畏光、怕声、食欲不佳、嗅觉敏感、大便泻泄等先兆症状; ④若无先兆症状,偏头疼发作次数不少于 5 次,有先兆者,多于 2 次以上。符合上述 ① 加 ②③④⑤ 之中至少两项者,即可纳入。

1 3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 岁和( ) 65 岁的患者; ②月经,怀孕,及哺乳期间的女性; ③过敏体质及精神病类疾病的患者; ④合并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肝、肾、内分泌紊乱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⑤精神紧张,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疼患者; ⑥其他特殊类型的头痛。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采用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

2 1 1 推拿治疗 操作手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拿捏患者肩部两侧肌群、滚法作用两侧肩井穴各 1分钟; 继之用小鱼际擦法沿着督脉、膀胱经往返操作,结合一指禅松解背部肌肉 3 5 ; 拿捏天宗穴1 分钟; 一指禅揉颈部五线,从上到下约 5 min; 在枕部风池、翳风穴区筋膜及周围部位用一指禅缠揉法操作约 5 min,在该部位缠揉胆经之风池穴及督脉之风府穴,并增强对该部深层筋膜、肌肉弹拨、点按。从风池穴至前额发迹处,反复拿捏 3 5

遍,同时点揉百会、四神聪、头维、神庭穴各半分钟; 医者行一指禅小 8 字和大 8 字推法[3],反复分推 3 5 遍,同时点揉攒竹、鱼腰、太阳穴; 用五指指尖轻轻叩击前额至头顶 4 5 遍。每日 1 次,共20 次。

2 1 2 热敏灸 ① 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风池、翳风穴、百会、印堂、太阳等腧穴进行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4]。②风池穴双定点温和灸,患者出现热度感觉传至头面侧部或热敏度感环绕脑后枕部相连接,灸到热敏灸感慢慢消失; 翳风穴双定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渗透至耳蜗及向后脑部散射,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百会穴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印堂穴,然后扩散至后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印堂穴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头顶,同时到两侧攒竹,太阳穴两侧伴有跳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太阳穴双定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向头顶部散射。每天 1 次,共 20 次。

2 2 对照组 仅采用推拿疗法治疗。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疗效标准: 治愈: 头部刺痛、跳痛、胀痛等症状消失; 伴随症状消失。好转: 明显减轻,症状发作的时间缩短; 偶有怕光、畏声等先兆症状,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未愈: 头部疼痛无明显变化,先兆症状减轻或存在,伴随症状仍然存在。

3 2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 1

 文3表1

 

4 讨论

偏头痛的发病与精神因素、社会生活状况、遗传因素、个人生长、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性别、年龄、个人内分泌等因素也有一定关联。发作时出现以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恶心或( ) 呕吐等伴随症状及精神不振,乏力,对声音及光敏感等先兆症状。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理机制尚不清楚[6]。本病属于中医的“头痛”“头风”,与诸邪脑络闭阻相关。头为诸阳之会,头内藏髓海,是五脏六腑的清阳之气汇聚之处。风、寒、湿三邪,善行数变、凝滞收引、重着黏腻,若单独或合而侵袭人体,导致经络运行不畅,气滞而血瘀,脑络闭阻,不通则痛; 或因情志不畅,痰浊阻滞致使五脏之气不能上荣清阳之窍,不荣则痛[7 9]。

推拿治疗是通过特定的手法操作于患者的穴位及一定的部位,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行调节,达到防病治疗疾患的作用[10 11]。拿捏两侧肩部肌群,滚法作用于肩井穴在先,有助于缓解患者长期头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又因斜方肌,肩胛提肌起点在枕骨附近,与寰枕筋膜重叠,固有很好的舒筋通络效果; 四神聪、百会升阳、举陷,推拿此穴能够促阳气上行于脑,开窍醒脑; 拿捏揉颈项肌肉组织、点按风池可起到镇静安神、缓痉祛风,缓解颈项部疼痛等作用; 枕大神经出口位于寰枕筋膜下方,一指禅缠揉寰枕筋膜对于偏头痛的疏通作用更佳。偏头痛病人其疼痛部位多位于头面颞侧及枕部,即在头部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周围,手法操作以胆经、膀胱经为主,通过点按、缠揉等手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改善其局部血供,取得“通则不痛”的临床疗效。又因督脉为阳脉之海,用一指禅沿着项背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可增强阳气,提高抵抗疾病能力。

风池穴位于胆经,具有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络止痛功效,风池穴双点温和灸,其热敏感扩散至头面侧或热感连接两侧风池穴,可疏通面部经络,加强疏风解表,通络止痛作用。翳风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具有疏风解表,祛除风邪功效,双点温和灸,其热感渗透至耳蜗及向后脑部散射,可治疗久病引起耳部疾病,疏通后脑部经络。百会穴位于巅顶督脉上,具有提升一身阳气,升阳举陷的功效,行温和灸时,患者常自觉热感扩散至印堂穴,然后扩散至后枕部,加强百会穴升阳举陷作用,缓解偏头痛引起的前额痛。配合翳风、风池可疏通头部经络; 印堂、太阳等经外奇穴,具有缓急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印堂穴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头顶,可疏通头部经络,同时到两侧攒竹、太阳穴两侧伴有跳动,可疏缓解眉骨、蝶骨处放射痛。本疗法选用百会、风池等穴进行穴位热敏探查,并标记热敏部位,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对本病疗效确切。推拿能够疏经活络,行气活血,从而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病痛。

临床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有很大差异,推拿结合热敏灸可以作为治疗偏头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胥海斌,肖广昌. 针刺配合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 43例[J]. 吉林中医药, 200727( 7) : 41 42

2]郑筱萸. 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试行)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05 109

3]范 炳 华. 推 拿 学[M]. 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2008289

4]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 热敏灸实用读本[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 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M].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6]申艳梅,夏进娥. 天麻钩藤饮配合西比灵治疗血管性头痛 60 例[J]. 陕西中医, 201334( 2) : 166 167

7]李瑞杰,习新娟,李 芳,等. 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 50例[J]. 现代中医药,201333( 1) : 13 15

8]吴永钧,谢新利. 四物汤合吴茱萸汤加全蝎治疗女性偏头痛 43 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36 ( 5) : 36 37

9]张金龙,谭亚萍,黄英华,等. 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 25 例[J]. 现代中医药, 201131( 5) :24 25

10]韩波,谢远军. 手法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9( 1) : 54 55

11]罗柏林,于天源. 推拿治疗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

( 收稿日期: 2016 07 14 编辑: 巩振东)

 

* 通讯作者: 袁海光( 1975 ) ,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推拿的临床研究。E mail: 2395613596@ qq com2016 11 月第 39 卷第 6 期 陕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