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服务热线:400-856-0586
(摘自江西中医药 2011 年 1 月第 1 期总 42 卷第 337 期,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 张波 陈日新**陈明人 康明非 (1.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热敏灸重点研究室 南昌 330006;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腧穴敏化三级实验室 南昌 330006)
关键词: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 60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 80. 00% 。(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其高发穴区可为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临床依据。
摘要:热敏腧穴;原发性痛经;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R 245 文献标识码:B
原发性痛经主要临床表现为: 行经前后或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为特征。我们通过热敏腧穴悬灸治疗该病[1]取得较好效果,现对原发性痛经热敏腧穴高发区的分布特征初步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纳入原发性痛经患者 60 例为观察组。另设立健康女性受试者 60 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对象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乐杰《妇产科学》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2]。
1. 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观察组:(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在 16 - 35 岁之间;(3)患者自愿受试,神志正常,行为配合,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灸感;(4)观察前 30 日未行治疗。对照组:(1)女性,年龄在 16 - 35 岁之间;(2)无腹、盆腔及腰部器质性及功能性疾病,排除标准:(1) 合并有肿瘤、感染、结核等;(2)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晕灸者或对 艾灸排斥者;(4)受试者查找部位皮肤缺损、溃疡等不适宜施行温和灸者。
2 治疗方法
热敏腧穴探查及定位方法:(1)环境: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 20℃ - 25℃;(2) 体位: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3) 探查工具:采用特制精艾绒艾条,规格直径 22 mm × 长度 120 mm,江西省中医院生产,材料为二级精艾绒。(4) 探查部位:关元、子宫、次髎、三阴交高发热敏穴区[3]。(5)探查方法:手持调控腧穴燃的热敏灸艾条,在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 3cm 左右高度施行温和灸 40分钟。当患者感受到 6 类 艾灸反应(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现象,该探查腧穴为热敏腧穴。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腧穴被查找出,详细记录其位置、艾灸反应类型和艾灸反应出现的区域。(6)探查时间:观察组:①痛经患者症状发生时;②受试对象接受热敏艾灸治疗 10 天后。对照组:来月经的前 3 天内。(7)在病例观察表及其观察图示上记录被探查出热敏腧穴的位置。
3 结果
3. 1 观察组与对照组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 见表 1。
结果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 80. 00% ,平均出现个数为 2. 72 个;正常人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 35. 00% ,平均出现个数为 0. 62 个。说明了热敏腧穴的出现与原发性痛经发生密切相关。
3. 2 观察组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 见表2。
结果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痛经症状消失后,其出现率明显下降,表明其热敏腧穴的出现与原发性痛经疾病状态具有高度相关性。
4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它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等,并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其亦称“经前腹痛”、“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常因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等引起。关元、子宫、次髎、三阴交为其高发热敏穴区[3],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别名“下纪”,通于胞宫,可温补元阳,暖胞宫,散寒止痛;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位于女性生殖器体表投影处,可调经止痛;次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与肾经相表里,位居腰骶,可调经止痛;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可调血通经,祛瘀止痛;上述腧穴合用有温补肾阳、调理冲任、调经止痛之功,与原发性痛经的病机甚为吻合。悬灸其热敏腧穴极易激发感传从而提高灸效。
热敏腧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具有动态、高效、与疾病高度相关等特点,有其自身的分布特征[4 - 7]。研究各种疾病热敏腧穴高发区的分布特征对于临床应用热敏灸有重要价值。上述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 80. 00% 。其热敏腧穴高发区在关元、子宫穴,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痛经症状消失后,其出现率明显下降。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且与原发性痛经疾病状态具有高度相关性,其高发穴区可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章海凤,付 勇,陈日新,等. 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J]. 河南中医, 2008,28,(1):62 - 63
[2]乐杰. 妇产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 34
[3]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 热敏灸实用读本[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4]陈日新,康明非. 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2):29 - 30.
[5]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J]. 中国针灸, 2007(3):199 - 202.
[6]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医杂志, 2006(12):905 - 906.
[7]陈日新,康明非.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J]. 中国针灸, 2008(1):44- 46.
(收稿日期:2010-12-10 责任编辑: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