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服务热线:400-856-0586
关键词:热敏灸;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悬炙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6)13-0080-5
1.2 热敏灸配合常规针刺疗法 大量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周围性面瘫患者通过针刺的刺激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 的淋巴和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以改善受损面神经 和面肌血供状况,减轻水肿,从而促进神经因子的释放, 减轻神经因缺血缺氧而处于低迷状态或提高神经自主功能作用的恢复[ 6] 。而热敏灸的传热导气作用可加强针刺的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效。两者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更加显著。
张丽琼等[ 7] 将 5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 予以单纯针刺治疗。4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 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明显。杨声强[ 8]选取了 56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和热敏灸结合治疗,1 次 /d,10 d为一个疗程。经过 1~3 疗程后,结果发现热敏灸与针刺结合能进一步提高疏风通络的作用,有效提高周围 性面瘫的疗效,缩短治疗疗程。郭丹丹[ 9] 采用热敏灸配合普通针刺对 30 例贝尔面瘫患者进行治疗,1 次 / d,1 周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统计发现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疗效明显,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根 据西医临床分类,周围性面瘫多见于耳部感染或面部 受风寒,刘西雅[ 10] 为观察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风寒性 面瘫的临床疗效,将 230 例风寒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15 例采用针刺加热敏灸治疗 ( 定为治疗组 ),另115 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定为对照组)。治疗组选取患者患侧颊车、地仓、翳风、阳白、攒竹、四白、下关、 太阳及双侧太冲、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进行针刺 治疗,同时选取上述诸穴中的某一个穴位用梅花香进行热敏灸治疗。采用每天治疗 1 次,10 d 为 1 个疗程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不给予热敏灸治疗,其余治疗同治 疗组。研究发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证实了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风寒性面瘫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治疗方 法。在一项纳入 102 篇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中显示,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用针刺[ 11] 。
王慧等[ 12] 研究了 8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治疗组予以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口服治疗。经治疗 30 d 后,研究发现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明显优于西药口服治疗。 于柏清等[ 13] 为观察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周围 性面瘫疗效,将 119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9 例和对照组 60 例,治疗组用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艾灸翳风穴配合针刺治疗。 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配合热敏灸足三里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一项纳入 12 篇文章的 Meta 分析也证实了热敏灸组治 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14] 。
1.3 热敏灸配合经筋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是根据中医经筋理论及临床经验创立的,以补气血通经 络为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加速神经 水肿的吸收,从而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其效果明显[ 15] 。 有研究表明,对周期性面瘫患者采用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额部运动、口唇移动等临床症状,其疗效优 于传统刺法[ 16] 。故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值得研究。
杨天颖等[17] 观察了 32 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倒错 现象患者,予以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隔日 1 次,10次为 1 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 5 d。经治疗后,统计发现对于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倒错现象的患者,采用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郑嵩等[ 18] 取周围性面瘫患者健侧阳白、太阳、 攒竹、四白、下关、颧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穴进 行缪刺治疗,并配以热敏灸法施治。最短治疗 1 个疗程,最长治疗 5 个疗程。经治疗后,研究发现缪刺法配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在发病早期有效地控制和 改善患者症状,并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产生,疗效显 著且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郑瑞清等[ 19] 选取了 80 例风寒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实 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透刺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透刺加热敏灸治疗,治疗 4 个疗程后,发现实验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研究证实了透 刺加热敏灸治疗能显著提高单纯透刺法治疗风寒性面 瘫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治疗风寒性面瘫的理想治疗
方案。Xie Y 等[20] 将 60 例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针刺组,观察组予以毛刺法配合热敏灸治疗,针 刺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 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即表明毛刺法配合热敏灸治疗慢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1.4 热敏灸配合电针疗法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行气化瘀、镇痛消炎、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能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加强面部肌肉运动,有利于炎性水肿的消 除和吸收[ 21] 。同时还可通过疏密波使局部形成电流磁场,发挥消炎镇痛的效应,并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神经根的水肿和炎性病变。目前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相对较少,现将具有代表性的两项研究归纳如下。
李耀龙等[ 22] 为观察热敏灸配合电针疏密波治疗 周围性面瘫效果,选取了周围性面瘫患者 52 例,取太阳、翳风、地仓、阳白、上关、颊车等穴进行热敏灸配合电 针疏密波治疗。结果 52 例全部治愈,其中 1 个疗程内治愈 27 例、2 个疗程内治愈 19 例、3 个疗程内治愈 6 例,结果表明热敏灸配合电针疏密波治疗能缩短治疗时间, 改善临床症状。魏巍[ 23]运用热敏点灸结合电针疗法治疗 6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组予以热敏点灸结合电针疗法,对照组予以单纯电针疗法,治疗期间面部 TDP局部照射。研究发现热敏点灸结合电针疗法总有效率优于单纯电针疗法。
1.5 热敏灸配合其他疗法 袁洪浪等[24] 为评价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将 80 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火针治疗。 两组火针疗法均以患侧地仓为地点,鼻唇沟上 2 cm 第一针,后沿鼻唇沟每 0.5 cm 一针直至地仓下1 cm,共7 个穴位。观察组火针后再以头面部、腹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侧等部位施以热敏灸。研究发现火针配合热 敏灸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火针治疗。顽固性 面瘫病程长,通常超过 2 个月,属周围性面瘫类。邓兰珍[ 25] 就运用了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方法治疗顽固 性面瘫 50 例,先在最佳热敏点区域施灸,直到灸感消 失,再用梅花针重刺 3~5 次刺络放血,最后加拔火罐,留罐 8 min。热敏灸 1 次 /d,10 d 为 1 个疗程,刺络拔罐每 2 d 治疗 1 次。研究发现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疗法不仅操作简便安全,而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 用。雷丽芳[ 26] 采用腹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 者 127 例,患侧取阴都、对应点,上风湿点双,直刺约10~15 mm;热敏灸取患侧面部穴位下关、颊车、阳白、地仓、翳风,距离皮肤 3 cm 左右施行温和灸。经治疗后,结果发现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具有疗效好、 疗程短、痛苦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余尚贞等[ 27] 为观察强热敏灸结合黄鳝血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将 13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加黄鳝血外敷组 45 例、热敏灸组 45 例和针刺组 40 例。各组每天治疗 1 次,持续治疗 4 周后,发现热敏灸加黄鳝血外敷组治愈率稍优于热敏灸组和针刺组,同时所需康 复时间少于热敏灸组和针刺组;说明热敏灸结合黄鳝 血外敷、热敏灸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确切疗效, 其中热敏灸结合黄鳝血外敷具有疗程短、无痛苦的特 点,值得临床推广。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灸之要,仍然遵循 “气至而有效”的针刺疗法古训。据研究发现,穴位发生热敏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如周围性面瘫,热敏常发 生在翳风穴;痛经,热敏常发生在关元;过敏性鼻炎, 热敏常发生在印堂。陈日新教授通过长达 20 年的灸疗临床实践,总结得出热敏化穴位的分布具有证候相关 性,且穴位热敏的部位具有动态性,随着病情变化而 变化[ 2] 。因此,找准热敏穴位是提供灸疗疗效的关键。
杨斌[ 31]对 59 例 Bell's 面瘫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最敏感的三个穴位是翳风、地仓和迎香,出现麻感为主的患者 12 例,占治疗组 41.38%; 出现热感为主 的患者 15 例,占治疗组 51.27%;未找到热敏点的 2 例,占治疗组 6.90%;出现热敏点的患者共 27 例,占治疗组 93.10%。其结果显示 Bell's 面瘫患者出现热敏点的概率较大,出现热敏点的类型主要有麻感、透热和扩 热等几种,其治疗效果与热敏点的敏感程度及敏感持续时间成正相关,研究还发现,通常出现麻感的患者治 疗效果最好,未找到热敏点的患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魏巍[ 32] 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 6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 32 例和对照组 28 例,治疗组予以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配 合 TDP 照射,1 周为 1 疗程。4 个疗程后,研究发现热敏灸对周围性面瘫有效、愈显率高且疗程短;翳风、 凤池、地仓、承浆、阳白是周围性面瘫热敏化腧穴频 率最高的穴位。另有研究显示,在分别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翳风穴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并结合常规针 刺后,发现在翳风穴施温和灸的患者临床显效率明显 更高,即翳风穴是温和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较佳选穴[ 33] 。由此可见,热敏腧穴的出现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疾病状态具有高度相关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热敏腧穴最常见于翳风,其次为地仓、迎香、风池、承浆、阳
白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热敏点敏感度密 切相关。3 热敏灸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闫泓池等[ 34]在论热敏灸临床疗效优势中指出,要 提高热敏灸的临床疗效,首先要把握灸感,即施灸过程中出现的传热、扩热等感觉,强调循经感传是热敏 灸疗法根基。其次,要以热敏灸感把握患者悬灸的部位和灸量;同时施灸时间要因人而异。因此,热敏灸疗效影响因素主要有灸感、灸位、灸量及施灸时间。而 灸位、灸量和施灸时间都是由灸感而定,即以患者的 热敏灸感控制艾灸时间,确定热敏点及把握灸量。
钱海良等[ 35] 为研究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 瘫灸感与灸效关系,对 43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翳风穴施以温和灸,每次 45 min,1 次 / d,共 10 d。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艾灸治疗后,根据热敏灸感 出现与否及出现次数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和非热敏灸感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 Portmann 评分标准来评价患者临床症状。研究发现患者治疗后 Portmann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热敏灸感组治疗后 Portmann 评分高于非热敏灸感组,热敏灸感组患者愈显率高于非 热敏灸感组。其结果说明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 效确切,热敏灸感的出现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钱 海良等[ 33] 还为了观察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 患者 85 例,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对 2 组患者的翳风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 常规针刺治疗。2 个疗程后,采用改良 Portmann 评分标准作为疗 效观察指标。结果发现翳风组临床显效率高于下关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亦高于下关组;说明了翳热敏灸是灸疗技术上的一大创新与进步。以上研究表明,热敏灸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但目前仍存在问 题:(1)目前研究偏重于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流行病 学调查和多中心、大样 本的随机对照实验报道。(2)有关热敏灸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过少且质量不高,关于 灸量灸位,目前尚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化指标,虽有研究 表明红外热成像检查可指导寻找“热敏点”,但理论上 仍缺乏强有力的补充。(3)热敏灸的作用机理探讨过少, 在对有关热敏灸与常规药物治疗慢性持续性哮喘的疗效总结后,发现热敏灸可能有类似某种西药治疗一种 疾病的疗效。故认为,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缺少此种思路的研究,以探索完善热敏灸理论(4)热敏灸是腧穴敏化的一种形式 , 大量研究显示其治疗效果显著,但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太大。
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加大热敏灸腧穴规律的探索、灸量灸位疗效指标的研究,通过多中心、 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不断丰富完善热敏灸治疗周 围性面瘫作用机理,尝试一些灸疗仪器的发明使用,以 期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为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更可靠的疗效依据。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6-02-18 责任编辑:郭燕红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