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针灸疗法对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6.03

(摘自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3 月第 27 卷第 3 期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针灸疗法对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张彪1,储浩然2,龙小娜2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61


Progress in study of acupuncture therapy on constipation after stroke

ZHANG Biao1, CHU Haoran2, LONG Xiaona2

1.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hui Hefei 230038,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hui Hefei 230061, China


【关键词】 针灸;中风后便秘;综述

Keywords constipation after strok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literature review

便秘是临床的常见病,指大便秘结不通,虽有便意,但是却排便不畅。便秘是卒中后多种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因为卒中病人多中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再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等因素很容易并发便秘。便秘严重影响了中风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是诱发中风再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于中风后便秘的患者应该予以积极防治。笔者现将进十年的临床关于中风后便秘的研究作一综述。

病因病机

便秘发生的原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中风后便秘多因虚、火、痰所致,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由于久病虚衰,脾肺气虚,气虚便秘更为多见,气虚则无力推动粪便在大肠内传送,因此虽大便不干硬但排出不爽,久之亦可致秘结难解,治疗宜益气润肠通便;中风后患者易抑郁,忧思过度,或者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腑失通利,于是大肠内气机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无法通畅下行,而致大便秘结;中风患者多老年人,年老体虚之人病后,气血两虚,气虚则大肠传化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湿润,甚则可致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润,大便干结,排出困难,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凝滞,津液不同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针灸疗法

1 毫针治疗

针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疏通经络、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来达到人体生理的稳态,对于治疗卒中后便秘具有较好的疗效。现有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调节肠神经系统(ENS)及脑肠肽对卒中后便秘起作用。任珍、吴清明[2]比较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与生血通便颗粒治疗的疗效差异。将 75 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中药组。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基础上,针刺组取天枢、气海、支沟、足三里采用调气通腑针刺法;中药组口服生血通便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积分以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便秘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前显著减少。中风后便秘的治疗采用调气通腑针刺法较生血通便颗粒疗效显著,并且坚持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其疗效更好,调气通腑针刺法具有取穴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而持久、易于临床应用的特点。魏爱翔等[3] 30 例中风后便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取穴为天枢(双)、中脘、支沟(双)、太渊(双)、下巨虚、太白(双)。配穴:气秘加气海、行间;热秘加曲池、合谷;气血虚加胃俞、脾俞。对照组采用软皂通便灌肠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 96.67%,对照组有效率 90.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P<0.05)。郑巧平[4]采用腹针、体针和头针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便秘 40 例,腹针取双侧归来、外归来、左侧水道、大横、外水道、天枢,头针取双侧足运感区,根据辨证分型配伍相关穴位。经治疗,有效率为 97.5%。临床观察表明,以头腹针为主,配合体针的疗法,对中风后便秘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易于操作,安全性高,无痛苦,值得推广。曾群采[5]用化痰通腑针法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 55 例。化痰通腑针法不但可以通腑泻实,治疗便秘,且有利于中风患者的脑压和腹压的降低,缓解脑水肿,使因脑局部缺血、缺氧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等毒性物质排出,避免对脑组织构成进一步的损害。应嘱患者适当揉腹,加强腹部运动,多饮水,饮食清淡,及时排痰,以防病情反复发作。注意本疗法应中病即止,避免再伤正气。田晓芳、王琪[6] 60例缺血性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运感区、天枢、归来、水道、外归来、外水道,并外加电针,经治疗后,有效率 73.33%,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症状积分比对照组低(P<0.05)。得出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便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马哲河、林广华[7]通过速刺次髎配合常规针刺来治疗中风后便秘。将 6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治疗组采用速刺次髎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2 个疗程后,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髎穴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腰骶部,前方即为直肠,针刺次髎穴,可清下焦积滞、泻热宣畅,加强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次髎位于第二骶后孔,排便的低级中枢位于此处,通过针刺刺激神经根所传出神经传导,引起盆底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调整排便反射,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此法治疗卒中后便秘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叶清景[8]探讨子午流注择时针法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将90 例患者分为 2 组,治疗组 46 例,对照组 44 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择时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法。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辨证循经外胺时取穴的一种操作方法,可以调节经脉气血运行,增强大肠的通降能力,达到益气通便的治疗目的。

2 灸法治疗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灸治百病”之说。艾灸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组织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尤其在预防保健及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显示其独特优势。朱现民、陈煦[9]采用重灸中脘、天枢结合番泻叶治疗中风后便秘,与草药组、艾灸组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及出现的副作用,结果显示,重灸组疗效优于草药组和艾灸组,出现的副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少于草药组和艾灸组,得出重灸法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良好方法。赵建玲、张波等[10]观察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有效性,选取 70 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每组各 35例。结果显示,热敏灸能缩短缺血性中风后便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组(P<0.05)。另外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近期疗效好转率优于中药(P<0.05)。谢洪武、付勇等[11]认为中风后便秘是热敏灸优势病种,临床多年运用热敏灸治疗便秘的结果表明,热敏灸治疗便秘的疗效显著。热敏灸理论认为,热敏腧穴是一种新发现的腧穴敏化类型,临床特性是当艾灸敏化腧穴时呈现出扩热、透热、传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部热或者其他感觉,如胀、酸、重、压等灸性经气感传。热敏灸疗法能激发灸性经气感传,使经气达病所,起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吴玉敏、吴雪梅[12]分析中风后便秘采用头针配合温针灸关元、天枢穴治疗的临床疗效,将全部 90 例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采取头针配合温针灸关元、天枢穴治疗,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比较两组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上的疗效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减轻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操作简便。陈永锋、屈少彬将[13]1 例中风后便秘患者予以艾条灸神阙、天枢、上巨墟,艾灸治疗后半小时,大便通。本法体现中医“塞因塞用”在临床上的灵活应用。塞因塞用,系反治法之一,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虚证。“便秘”为“塞因”,艾灸温阳补气,为“塞用”,卒中后便秘多属本虚标实,经辨证求本,运用塞因塞用之法达到治疗效果。治疗中风后便秘慎用泻法,以防伤正气,运用灸法温阳补气,可达到行滞通腑的疗效。罗悦芹[14] 40 例中风后便秘的患者采用艾灸联合腹部按摩的治疗后与对照组(规护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艾灸联合腹部按摩对中风后患者的便秘临床疗效显著。艾灸取穴:天枢、神阙、足三里。天枢穴系足阳明胃经,主治便秘、腹胀,温灸天枢可通腑导滞,行气通便;神阙穴位于任脉上,温灸此穴可温补元阳、固本培元之效;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温灸可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功。艾灸联合腹部按摩,可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大便排出。

3 电针治疗

排便动作受大脑皮层和腰骶部脊髓内低级中枢的调节,采用电针疗法是因为电针选用疏密波,既可增强针感激发经气,促使神经兴奋性的恢复,继续激发机体潜在的自我调节功能,又可克服单一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尤阳[15] 60 例患者分为药物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各 30 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摩腹的方法,药物对照组口服麻仁丸。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有效率93.33%,药物对照组有效率 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电针配合摩腹治疗中风后便秘效果甚好,并且没有副作用,也不易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吴玉敏、吴雪梅[16] 120 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离子导入组、电针组及药物组,每组 30  例。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配合大承气汤离子导入天枢穴治疗;离子导入组采用大承气汤离子导入天枢穴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药物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比较分析每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上差异,结果观察组与药物组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和药物组与离子导入组、电针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及电针组、离子导入组、药物组治疗 1 周、虽电针深刺配合大承气汤离子导入天枢穴与口服乳果糖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相近。但乳果糖毒副作用较大,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和耐药问题,易造成习惯性便秘,严重者可造成结肠解剖结构改变和神经源性假性梗阻。电针深刺配合大承气汤离子导入天枢穴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有安全、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的特点,解决了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叶华韵[17]采集中风后便秘患者 4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结合 Kegel 运动)和对照组(苁蓉通便口服液)各 22 例。治疗前后,对便秘患者进行临床主要症状及心理症状评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率为 5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Kegel 运动治疗便秘是通过训练盆底肌肉群收缩的耐力及改善收缩的协调性和时相性来实现的。耻尾肌是提肛肌的主要部分,耻尾肌的强度和弹性对于生殖性交功能、泌尿功能及肛门直肠功能有着尤为重要影响。电针结合 Kegel 运动治疗中风急性期排便障碍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较佳疗法。

4 其他疗法

蛋白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合多种效应、多种疗法的复合型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对相关穴位产生长时间的刺激,延长针感的时间,加强穴位的功能。黄小丽、陈晓娜[18]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辨证饮食治疗中风后便秘,将 66 例卒中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服用润肠通便药物对照组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配合辨证饮食治疗治疗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 93.33%,与对照组比较(P<0.05)。穴位按摩疗法是中医内病外治原理的具体运用,通过按摩穴位,刺激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经通络,调达脏腑润肠通。另外中医还认为饮食与便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根据辨证施护,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可以有效缩短疗程。姚莉莉[19] 72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6 例,观察组采用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口服酚酞片,比较两组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穴位按摩疗法是中医针灸经络学中内病外治的具体运用,按摩穴位可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使人体阴平阳秘,通达气血、气机顺畅,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疗法对患者的神阙、中脘、天枢、归来、水道、长强穴进行点按刺激,能够加强肠道蠕动功能,促进肠道分泌粘液,有利于粪便排出。穴位按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便秘患者症状,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阿九会[20]运用中药敷脐治疗中风后便秘。脐即神阙穴,是经络的总枢,内联五脏六腑,渗透性强、敏感度高。通过药物对神阙穴的刺激作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中药敷脐治疗中风后便秘有较好的疗效。中药贴敷脐疗法具有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给药途径独特,使用广泛,随取随用,无痛苦,经济高效的特点,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有效辅助手段。郭金颖[21] 7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靳三针”穴位埋线)和治疗组(麻仁丸)各 35 例,治疗组: “靳三针”穴位埋线:取穴(关元、双天枢、双上巨虚)。对照组:应用麻仁丸。经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靳三针”是靳瑞教授创立,本法运用其“肠三针”即关元、天枢、上巨虚来治疗。关元系足三阴经脉与任脉的交会穴,又是小肠募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天枢乃足阳明胃经经穴,大肠募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三穴合用,有通调腑实、畅利三焦之效,加以羊肠线的持久刺激,从而大便得以畅通。吴文锋、黄凡等 [22] 通过穴位埋线来治疗中风后便秘,将 60 例卒中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30 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取双侧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治疗后两组便秘症候评分及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穴位埋线疗法疗效显著,可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张艳霞[23]观察中风患者便秘时用中药在神阙穴贴敷后的疗效。结果显示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具有明显疗效。神阙穴是任脉上的要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又名脐中、维会、气舍、命蒂、前命门等,经气的汇海,通过督、任、冲、带四脉联系各脏腑组织,调节各脏腑组织经脉的正常生理活动,中风后便秘患者多因邪实阻滞,枢机不利,痰热中阻,腑气不通;或体弱久病,脾虚胃弱,脾虚生痰,痰阻中焦,郁而化热,热灼津液,肠道津亏,传导失司所致,刺激该穴使经气速达病所,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问题与展望

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费用低廉,操作简单,适合现代社会对医疗手段要求。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关于中风后便秘的概念和诊断标准都不够明确,有些作者对卒中后便秘的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卒中前就有慢性习惯性便秘病史的患者应排除。病例选取的时间段也不相同,有的甚至不提,研究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采用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来筛选病例,和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医学研究原则进行研究,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大多采用多手段联合治疗为主,单一治疗手段效果不著。且各种治疗手段的作用机制不明,缺少针对性。因此建立中风后便秘规范化的诊断标准、筛选标准、取穴标准,科学的、规范的,设计研究方案,深入研究各种治疗方法的机制研究。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风后便秘的基础研究,使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针灸的特色优势,将更多的中医治疗方法用于卒中后便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Krogh KChristensen P. Neurogenic colorectal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9234):531-43.

[2]  任珍,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李向荣,林旭明 . 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 [J]. 中国针灸,20133310):893-896.

[3]  魏爱翔,安玉兰 . 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 30 例临床观察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0):890.

[4]  郑巧平 . 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 40 [J].  浙江中医杂,20124712):905.

[5]  曾群 . 化痰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 55 例临床分析 [J]. 医学信息,2013262):238-239.

[6]  田晓芳,王琪 .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 30 [J]. 广西中医药 2012353):22-23.

[7]  马哲河,林广华 . 速刺次髎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9):7-9.

[8]  叶清景 . 子午流注择时针法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研究 [J]. 光明中医,20132810):2121-2122.

[9]  朱现民,陈煦 . 重灸结合番泻叶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J].黑龙江中医药,2010,(5):26-27.

[10]  赵建玲,张 波,黄建华,陈日新 . 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114-1115.

[11]  谢洪武,付勇,曾利元,陈日新,夏雷翔,黄蔚云,熊俊 . 热敏灸疗法优势病种——中风后便秘 [J]. 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12]  吴玉敏,吴雪梅,丁文涛,王卫东 . 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230-231.

[13]  陈永锋,屈少彬 . 艾灸法治疗中风后便秘即时起效 1 例浅析 [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2):29.

[14]  罗悦芹 . 艾灸联合腹部按摩对中风患者便秘的疗效 [J]. 光明中医,20132811):2337-2338.

[15]  尤阳 . 电针为主配合摩腹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J].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4):343-344.

[16]  吴玉敏,吴雪梅,丁文涛,张博,马力 . 电针深刺配合离子导入天枢穴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J].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1):63-67.

[17]  叶华韵 . 电针结合 Kegel 运动治疗中风急性期排便障碍的临床研究 [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8]  黄小丽,陈晓娜 . 位按摩配合辨证饮食治疗中风后便秘 33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7):48-49.

[19]  姚莉莉 . 穴位按摩对中风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J]. 医学信息,2014277):158.

[20]  阿九会 . 中药敷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 60 例临床观察 [J]. 光明中医,2014296):1225-1226.

[21]  郭金颖 . “靳三针”穴位埋线合新加黄龙汤治疗中风后气阴两虚型便秘 35 [J].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29.

[22]  吴文锋,黄凡,聂斌 .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观察 [J].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25-226.

[23]  张艳霞 . 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患者便秘 50 [J]. 光明中医,20122710):2039-2040.

收稿日期:2015-01-07 审稿:王颖 责任编校:曹云祥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41C01020),针灸疗效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储浩然,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775620682@qq.com

作者简介:张彪,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的临床机理研究

咨询热线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