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凯敦电子 做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转载】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红外辐射特征研究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7.19

(摘自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2 月第 33 卷第 2 Shanghai J Acu-mox, Feb 2014, Vol 33, No 2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01546);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课题(20111280)

作者简介:田宁(1978 - ),,副主任医师,博士

文章编号:1005-0957(2014)02-0174-03

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红外辐射特征研究

田宁1,陈日新2,谢兵1,苏碧莹1,梁波3

(1.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 528200;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3.华南师范大学医院,广州 510631)

 

【摘要】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红外辐射特征。方法  采用 TSI-21 TTM 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分析 54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表热敏穴的红外辐射特征,并设立热敏穴上、下、左、右各旁开 3 cm 4 个对照点和背部对照区,观察指标采用绝对红外辐射强度(温度)和相对红外辐射强度(检测点与整体辐射强度的差值),比较热敏穴与对照点/区的红外辐射强度差异。结果  54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平均温度为 31.15,热敏穴与整体辐射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穴与对照点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穴与背部对照区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穴具有高红外辐射强度的特点,并形成以热敏穴为中心的一定范围高红外辐射强度区域。

【关键词】  穴位研究;热敏穴;红外辐射;哮喘;艾条灸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志码】  A

热敏化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腧穴敏化现象,也是体表-内脏相关一种新的表现形式[1-4],其传热、透热、扩热等特征表现与能量代谢关系紧密。红外热像技术是作为对腧穴热敏化现象的规律和机制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 TTM 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支气管哮喘患者 54 ,均为 2010 4 月至 10 月就诊于江西省中医院呼吸科患者,其中男 22 , 32;年龄最小 22 ,最大 62 ,平均年龄(41±10)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5]中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且分期属慢性持续期者;②经探查在背部双侧肩胛骨内侧缘之内、第三胸椎和第七胸椎棘突下两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出现穴位热敏;③神志正常,能正确表达灸感,行为配合。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并发症;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热敏检测区域皮肤病损者。

1.5  穴位热敏检测方法

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25±2),选择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按文献报道的灸感法对腧穴热敏态进行定性检测[1],手持点燃的清艾条(规格25 g,直径18 mm),在支气管哮喘热敏穴高发区(背部双侧肩胛骨内侧缘之内、第三胸椎和第七胸椎棘突下两水平线之间的区域)[6],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3 cm左右高度手持调控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灸处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热敏灸感时(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和非热觉),即判定该穴位处于热敏态,在病例观察表及观察图示上登记、定标。

1.6  红外辐射检测方法

采用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 TSI-21 TTM 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测量精度±0.05,聚焦范围 0.63 m。测试环境安静,密闭,不透光,温度(25±2),相对湿度(50±10)%。受试者在测试前 30 min进入实验室,静坐休息以适应环境,测试时受试者暴露背部,取站位背对检测仪,距离2.5 m进行热扫描,记录定标的热敏穴、对照点和背部对照区的热像数据。

1.7  观察方法

1.7.1  热敏穴、对照点和背部对照区

①热敏穴按热敏检测记录选取,若记录多于 1 个热敏穴,则选取敏化程度最高者;②对照点取热敏穴上、下、左、右各旁开 3 cm 4 个点;③背部对照区划定上界为第 7 颈椎棘突至肩峰连线,下界为第 12 胸椎棘突水平线,两侧界为肩峰、腋后线沿胸壁连线。

1.7.2  观察指标

①绝对红外辐射强度(T),即检测点温度(单位℃);②相对红外辐射强度(ΔF),检测点与整体辐射强度的差值(热扫描成像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单位℃)。本试验观察热敏穴和对照点 T、ΔF,背部对照区平均温度 T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基线资料检验分布类型和方差齐性,热敏穴ΔF 采用单样本 t u 检验,热敏穴、对照点与背部平均红外辐射强度的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热敏穴红外辐射强度的描述性统计

54 例 患 者 热 敏 穴 的 温 度 最 高 33.55 , 最低 29.15,平均温度为 31.15;热敏穴与整体辐射强度的差值为(0.96±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热敏穴具有高红外辐射强度的特点。详见表 1

2.2  热敏穴、对照点与背部对照区红外辐射强度比较

热敏穴与对照点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穴与背部对照区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说明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温度高于背部整体的平均温度,热敏穴具有高红外辐射强度的特点,但与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基本一致,热敏穴周围至少 3 cm 半径范围内均表现为高红外辐射强度( 1)

2

3

讨论

近年来有关体表-内脏相关的研究进展揭示,内脏疾病能使体表腧穴敏化(包括痛觉过敏、痛觉异常、热觉异常及其他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等)[7-9]

。临床上腧穴敏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腧穴压痛、痛觉过敏、按之快然、皮温改变等,它们分别反映了疾病的某些病理特点,它们或单独存在,或相互并存,构成了疾病体表征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

热敏化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腧穴敏化形式[2-3],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腧穴可产生热敏化现象,其特征第一是透热,灸热从腧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第三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四是局部不()热远部热;第五是表面不()热深部热;第六是其他非热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这些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受艾热激发产生热敏化现象的区域称为热敏态腧穴或热敏穴,热敏化现象也称为热敏灸感。

生命现象是一种广义的热力学过程,人体是一个开放性的热力学系统[11]。体内物质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除了肌肉作的机械外功部分外,最终均转化为热能。人体是热辐射体,在红外热像图上显示出左右温度基本对称的规律。当某一区域发生生理或病理性改变时,该区域的新陈代谢将发生变化,其分子热运动也将有所改变,在分子热运动剧烈的地方温度高,其红外热辐射能也强;相反,分子热运动小的地方,红外热辐射能也弱,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12-13]。动物和人体内部脏器发生病理性改变时,体表某些特定部位或相应经脉、腧穴会发生异常改变,这些反应局部伴随着能量代谢的变化,并能在红外热像图中记录下来[14-16]。热敏化作为内脏体表相关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传热、透热、扩热等特征表现与能量代谢关系紧密。热敏穴除了对艾热敏感的主观感觉特征外,还存在局部能量代谢的异常改变。

本试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红外辐射强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之一显示,热敏穴温度高于整体的平均温度,热敏穴具有高红外辐射强度的特点。说明内脏的病理变化引起了体表某些特定区域热敏化,热敏穴局部的代谢增强,较高的能量代谢水平可能是热敏穴的生物物理特征之一。本试验的结果之二显示,热敏穴的辐射强度与其邻近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基本一致,以热敏穴为中心存在一定范围高红外辐射强度区域,且范围半径至少为3 cm甚至更大,这一点从红外热像图上也可直观地观察到。根据既往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可知[2],热敏穴的范围是比较局限的。热敏穴的探查定位是按灸感法进行定性检测,艾条悬灸热敏穴所产生的上述六类灸感,即判定该处为热敏穴,艾灸邻近区域一般不会出现热敏灸感,而且在艾灸过程中,往往艾条位置稍作移动则灸感消失,可见热敏化的范围是较小的。但本试验中红外热像观察的结果显示高辐射强度区域要远超过热敏穴局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首先由于内脏病变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热敏化,热敏穴局部显现高能量代谢特征,而能量代谢必然是物质合成与分解的结果,是存在其物质代谢改变的基础;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变化,即热敏穴局部组织或功能的异常变化会逐渐影响到周围区域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使辐射强度升高,此时则可能形成以热敏穴为中心的一定范围高能量代谢区,造成热敏穴的辐射强度与邻近对照点没有明显差别。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红外辐射特征,发现热敏穴具有高红外辐射强度的特点,并以热敏穴为中心存在一定范围的高红外辐射强度区域。内脏病理变化引起穴位热敏化,局部出现高代谢特征,并进一步影响周围组织的代谢,其内在机制有待于下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 (12):905-906.

[2]  陈日新,康明非.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3]  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4]  Chen RX, Chen MR, Li QL, et al. Assessment of heat-sensitization at Guanyuan  (CV  4)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oxibustion  sensation  and  infrared  thermograph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3):163-166.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1):3-13.

[6]  陈日新.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技术简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4):1-3.

[7]  胡军,陆英,辛玉虎,.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10):611-612.

[8]  荣培晶,张建梁,张世平,.内脏痛与体表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363-366.

[9]  类维富.体壁反馈疗法[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96:67.

[10] 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1.

[11] 陈亚珠,黄耀熊.医学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4.

[12] Jones  BF,  Plassmann  P.  Digital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of  human skin[J]. IEEE Eng Med Biol Mag, 2002,21(6):41-48.

[13] Fujimasa I. Pathophysiological expression and analysis of far infrared thermal images[J]. IEEE Eng Med Biol Mag, 1998,17(4):34-42.

[14] 张栋,付卫星,叶燕燕,.实验性胆囊炎家兔体表循经高温线显示[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1):42-43.

[15] 张栋,王淑友,马惠敏,.内脏病变(心包炎)体表循经温度反应的红外热像图显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7):52-54.

[16] 许金森,胡翔龙,杨广印.肺部疾病患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6):18-20,65.

收稿日期 2013-07-20

咨询热线

400-856-0586